蘇珊·約翰遜《哈佛沒教的幸福課 Carrie Pilby》


投稿者:大帥



“我在這個世界上只活一次,所以快樂是被允許的。”

你 19 歲的時候在做些什麼?又或者說,你覺得自己 19 歲的時候在做些什麼?沒記錯的話,19 歲的我在大專唸二年級,每天泡在社團裡,好不容易跟排擠自己的同儕交上朋友,不是唸書就是看港劇。對於未來的概念很模糊,偶爾少女心開演內心戲來點小憂鬱,但每天都挺快樂的。

而這部電影裡面 19 嵗的女主 Carrie,是個智商 185,一個星期可以看完 17 本書的天才少女。外形跟其他同齡女生沒什麼不同,甚至還長得比同齡女生稚氣。擁有超乎常人高智商的她 14歲入讀哈佛,18 歲就畢業,比同齡人提早四年進入社會,像是贏在人生起跑點的她卻顯得無所適從,一點都不快樂。

在學術成績碾壓同齡人的 Carrie,卻是一個不擅交際的主兒。在咖啡館遇見帥哥搭訕,明明很高興卻將自己的那一套原則搬了出來,滔滔不絕之後才發現別人只想跟她借張椅子,空氣被她的尷尬凝結……明明是個半熟少女,卻有著一堆成年人或中年人才有的條條框框,固執己見又不知變通,一點也不像其他19 歲該有的活潑和奔放。

Carrie 遠在英國的父親雖然無法就近照料,卻也知道自己女兒的問題。於是請了一位治療師朋友幫忙照料。雖然 Carrie 堅稱自己沒問題,只是忠於自己,卻敵不過治療師的挑釁,接下了一張需要在新年來臨前完成的任務清單。其中包括交一個朋友、養一隻寵物等讓 Carrie 覺得啼笑皆非的任務。

由於房租的壓力,Carrie 在父親的安排下到一家公司上夜班,做校對的工作。原本抵死不從的她在經濟的壓力下,再加上這份工作無需與太多人面對面,她才勉為其難接了下來。事情竟然在她接下了清單,並開始執行後慢慢改變。在一一執行清單的過程中,她像是找回了她那消失的快樂時光。母親早逝,又跟父親相隔兩地,長期獨自生活的 Carrie 不擅長處理親密關係,甚至是任何與人的交際。她替自己造了個厚厚的蛹,保護自己卻也同時隔離了外面的世界。清單上的任務像是將她的蛹一層一層剝開地改變她,讓她再度與外面的世界連結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場她跟同事之間的談話。

Carrie 問:“為什麼人們沒有辦法喜歡真正的我?

那位同事回答:“沒有人會喜歡真實做自己的人,所以我們才需要假裝成比自己更好的人,讓那些人上鉤之後,再去發現這個事實(裝出來的自己)。”

同事的回答一語道破現今社會人人戴面具的境況。但反過來想想,這些所謂的面具,其實也就是所謂約定俗成的 “人情世故”。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總會過得比較辛苦,因為他們忠於自己。敢於 “做自己” 的人,某種程度上摒棄了人情世故,不自覺就會被身邊的人排擠。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際遇和人生經驗,造就瞭如今的我們。也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想當最特別的人,但是有誰能夠坦然接受別人投射在我們身上那異樣的眼光?我記得幾年前看過一篇漫畫,畫的是一群長得高矮肥瘦各不相同的人,進了某一個地方之後,全部出來後都變成長得一模一樣的 “精英份子”。如果沒有記錯,這應該是諷刺教育制度的漫畫。來源已不可考,但依稀記得蠻多讚跟分享的。

人是很矛盾的物種,一方面想要鶴立鷄群,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與眾不同讓自己被排擠。畢竟人以群分,沒有了群體的歸屬感,便沒有了安全感。因此我們想方設法讓自己與眾不同之餘,也在拼命地讓自己跟其他人一樣。

在我看來,Carrie 的做自己除了是忠於自己之外,也是因爲從小缺乏父母的愛所導致的不安全感。年紀小小就必須獨自生活,孑然一身只有書群爲伴,其實非常寂寞。那無處可訴説可釋放的寂寞在她遇上了一個對她稍微好一點的人便一發不可收拾。將自己全心全意交給那個人之後,卻發現遭到背叛,那無疑是將她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一點安全感全數打散,於是她便再次將自己用層層冷漠包圍起來,選擇當個無感的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療師的任務清單只是一個突破口,而 Carrie 在做任務的過程中,所遇到人、經歷的事,才是讓冰山融化的重要契機。電影結尾很老梗,但是很受用(至少對我來説)。若想知道那一縷融化最後一塊冰的陽光從哪來,就一定要去看這部片子。

看電影之所以有趣,是因爲每一個看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不將這部片子的結局告訴大家,是因爲我覺得如果你去觀看,也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若你看了跟我有相同的看法,不妨來告訴我,一起交流。

——————————————
投稿者:大帥

她說:患有嚴重咖啡癮的白日夢患者,一邊保持清醒,一邊神遊太虛。曾任廣告、網劇、MV 製片,現在只想好好過日子。

來這邊找我聊天(instagram): @peisan__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哈佛沒教的幸福課 Carrie Pilby》電影預告:
https://bit.ly/booku100820